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美議員倡新法 AI晶片擬裝GPS 防中國獲關鍵技術

美議員倡新法 AI晶片擬裝GPS 防中國獲關鍵技術

News
By Shiney Xu on 16 May 2025

 近日美國聯邦參議員科頓 (Tom Cotton)提出一項名為「晶片安全法案」(Chip Security Act) 的新法案,要求商務部針對受出口管制的 AI 晶片及相關產品,強制安裝定位追蹤系統,以防止晶片被非法轉移、走私或用於未經授權的用途。此舉被視為美國進一步收緊對中國高端半導體技術流通限制的最新舉措。

 中美AI與半導體的地緣政治博弈

 眾議院中美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美國晶片可能經過空殼公司流入中國,用於推進中國AI主導地位。此外,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據報使用逾6萬輝達(Nvidia)晶片,其中部分應受美國管制。

 美國長期以來在半導體技術,特別是高端晶片設計與製造設備方面佔據領先,並試圖透過出口管制等手段,延緩中國在相關領域的追趕步伐。從早前的針對華為的禁令,到拜登政府時期對先進製程設備及AI晶片出口中國的全面限制,美國的策略核心始終是「小院高牆」,精準打擊中國可能用於提升軍事實力或威脅美國技術霸權的領域。

 中國則將科技自主提升至國家戰略層級,大力發展本土半導體。近年投入巨資,鼓勵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在晶片設計、製造、封測環節突破。雖短期內先進製程仍有瓶頸,但追趕決心與投入不容小覷。2024年,中國國集成電路進口額3857.9億美元,進口量為5492.6億塊,分別同比增長10.5%和14.6%,顯示對外依存度高,強化自主化迫切性。

 技術監控提案的可行性分析

 在AI晶片上強制安裝「定位追蹤系統」看似有效的監管方式,但實際操作面臨諸多挑戰。技術層面,將可靠且難以破解的追蹤模塊植入體積極小、結構精密的晶片中,可能影響性能與功耗,並大幅增加成本。監控有效性方面,若有心人透過物理屏蔽、信號干擾或拆解晶片等方式規避,追蹤系統的威懾力將大幅降低。

 此外,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也讓全程追蹤變得困難,從晶片製造到最終產品應用,涉及多國無數企業,確保追蹤系統的完整性和數據安全是對美國執法能力的巨大考驗。除非開發出難以規避的革命性追蹤技術,否則「晶片GPS」難以完全杜絕非法轉移。

 對半導體供應鏈的潛在影響

 若「晶片安全法案」通過實施,將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造成多方面衝擊。首先,成本將增加,製造商需投入更多資源進行技術研發、產線改造和合規管理,這些成本最終會轉嫁至下游廠商及終端消費者。其次,供應鏈效率可能降低。新增的追蹤和報備流程會延長交付週期,對依賴即時庫存的電子產業影響尤甚,任何延遲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更深層次的影響是可能引發信任危機和供應鏈碎片化。若其他國家或地區將此視為美國技術霸權延伸,或擔心企業數據被監控,可能會尋求替代供應方案,加速「去美國化」進程,導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出現陣營化、區域化分裂趨勢,對高度全球化的半導體產業是嚴峻考驗。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